龍潭村位于宣化李家堡鄉東北部的大尖山下,始建于明代。村北有個龍王廟,廟前有一積水潭,故名龍潭村。村莊臨潭而建,依山傍水,氣候涼爽,風景宜人。龍潭山依靠大尖山,西連鳳凰山,東接娘娘山,海拔高度達 1300 多米,山上植被茂密,有大量的野生動植物,養育著世世代代的龍潭人。當地人有“五月門前采山蕨,六月村邊采黃花,七月上山采蘑菇,九月榛子摘回家”一說。山下水潭,涓涓潺水,清澈透明,涌流不竭,山下的幾個村莊多引此水飲用。
說起這龍潭泉水在當地流傳著有許多神話傳說。相傳東海龍王之子因觸犯天條被困于此,為贖罪立功,擇潭而臥,它將東海之水引入深潭,吃齋念佛,普度眾生,歷經千年之后修練而成,重返東海。龍子離開后便留下清水一潭,至此,泉水如注,潺流不息,養活了一方百姓。直至今日,當地百姓仍對龍潭泉心存敬畏,每逢大旱之年,鄉民們就要自發組織祈雨活動,從村里選拔童男童女數人,晝夜輪流跪在龍潭邊上,七七四十九天。在此期間,祈雨者個個把臉涂上各種顏色,妝扮的奇模怪樣,在泉邊敲鑼擊鼓,載歌載舞,場面十分熱鬧。隨著歷史的變遷,龍潭村的村民逐漸減少,但那一潭清澈透明的龍潭泉水依然保持著古樸的神韻,滔滔不息地向世人傾訴著千古流逝的歲月。
從龍潭下山便來到龍洋河邊,相傳,很久以前,大王川曾是一座湖泊,而源頭就是龍潭,后來經歷了千百萬年的演變,大王川的湖水從石豁子流入洋河,變成了一座盆地,但龍潭的水卻沒有涸竭,依然源源不斷地從潭中流出,這水慢慢沖出了一條河流,故名龍洋河。直至現在,龍洋河水也是壩口溝、小白陽、李家堡一帶百姓的飲用水。
宣化縣志記載:“龍洋河發源于李家堡鄉的東北部,經趙川、小村、賈家營、顧家營、黑山底等地匯人洋河,流長約40 公里。在大王川境內,匯聚龍洋河的主要支流有3條,一條是從李家堡村水草溝和紅草洼溝流出的溪水向西注入龍洋河,一條是由龍潭村、壩口村匯聚的大西河歸入龍洋河,另一條是由龐家堡鎮的大東山、李家堡鄉的娘娘山、鎖陽關匯聚下來的季節性洪水,這3條較大的季節性河流,從四面八方向趙川匯聚,形成了一條寬大的河流,因源于龍潭而歸于洋河,稱之為“龍洋河”。中國的河流大多為自西向東流,而龍洋河卻是自東向西流,被民間稱為“反水”。相傳“薛剛反唐”故事中的主人公薛剛反唐時就看中了這一“反水”在此地的黑黛山安營扎寨,占山為王,最后反唐報仇,這一帶民間又稱為“大王川”。
龍洋河是大王川人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河流,她貫穿大王川全境,奔流不息地澆灌著大王川的田野,也滋潤著百姓的心田。(蘇 云)
1.本網(張家口新聞網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協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。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.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